走 近 剑 中

何旭平
2016-08-08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走 近 剑 中
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记四川省首批示范性高中  千年名校剑阁中学

   教育是一种科学,也是一种艺术。教育是一种智慧,也是一种审美,但它首先是科学,首先是智慧,是建立在学生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教育科学和教学智慧。懂得教育科学与教学智慧的校长,定能力好一所学校的教育。
   ——编者
   六月二十六日,笔者带着采访任务赶往市内首批省重点中学、首批示范性高中四川省剑阁中学。剑阁中学是一所千年名校,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剑州“官学”,南宋的“隆庆府学”和明清时期的“兼山书院”。其办学效益也名噪一时,特别是近几年,北大、清华等重点名牌大学考生先后花落剑中,升学率连年攀升,社会好评不断。作为土生土长于剑阁的笔者,带着自豪且好奇的心情,来到了这个莘莘学子向往的圣地。
   站在剑中大门口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著名书法家应辉先生题写的“四川省剑阁中学”七个镏金大字。细看,原来这校门是由几本硕大的“书”构成,厚重而大气,由“书门”而进,便是一小院,院内周围各式盆景,葱葱郁郁,一抬头;数十级台阶横在眼前,令人望而生畏。踏上台阶,便立即被右边石墙所吸引,这是一堵“大学墙”,国内知名大学的校名均挂于此,“大学墙序”曰:“千年学府,承载巍巍蜀道厚重历史,璀璨明珠,传连悠悠兼山浩浩文脉。腹有诗书气自华,仰之弥高,钻之愈勤。莘莘学子,纳日月之华彩,扬青春之风帆。志层高远穷千里,奋发图强更上楼。此墙为镜,可观勤学者未来,此墙为标,畅游茫茫学海任意东西。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。”我不禁为剑中校如此匠心而惊叹,那些求学于剑中学子的人生理想之花、求知欲望,定是开于此,源于此吧?
   台阶虽高,一百零八级,我却愈攀愈坚定。台阶尽头,两只巨型石狮一左一右,栩栩如生,威风凛凛,让人陡生一股庄严之感。来不及细看,我便与随行小唐径直向杨青锋校长办公室走去。敲开杨校长办公室的门,杨校长正与一学生谈话,见是我们,便微笑着点头示意我们坐下。听后我们方明白,原来是这学生父母离异后相继出走,留下爷孙相依为命,而今这学生已读高二,苦于生活无着,便有了辍学打工之意,班主任将此情况反映给了学校,杨校长便特意找到该生,不仅全免了他的一切学杂费,还鼓励他要自强自立,发奋读书。当那位学生噙着泪离开办公室后,我禁不住问:“那位学生的成绩一定很优秀吧?”杨校长摇了摇头,见我一脸好奇,杨校长说:“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,以人为本,就是以教师为本,以学生为本,以学生为本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,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。决不以学生的家境、成绩的优劣为喜好。换言之,成功办学的学校不在你是不是‘应试能校’、‘高考赢家’,而在于你是不是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的品牌学校,是不是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和应‘世’能力培养的优质学校,是不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人民满意学校。”听到这,我和小唐连连点头。我不仅惊诧于作为一个七千多人这样一所大学校校长工作之细,更为杨校长对教育的独到理解和高瞻远瞩所折服。我细细打量了一下杨校长,中等身材,略胖,浅平头,圆眼睛,干练而又睿智。
   我正想细问,杨校长建议我们到校园走走。
   下了办公楼,漫步在剑中校园,仿佛置身于一座优美的植物园。园内人行道由四方蓝边磁砖相嵌而成,洁净,大方,朴实。高大的法国梧桐嫩枝舒展,与修剪成型的翠柏、枝繁叶茂的桂树、葱茏如茵的植被相映成趣,高低相间,让人赏心悦目,心情舒畅。翠绿荫翳中,爱因斯坦、哥白尼、华罗庚等名人雕塑,面带微笑,静静的矗立。
来到剑中的文化广场,我们立即被一排五颜六色的橱窗所吸引。我快步走过去,“四川省剑阁中学第一届校园道德模范”几个朱红大字立即呈现在眼前。我倍感新奇。杨校长给我们介绍,学校每年评选一次校园道德模范,教师中有敬业模范、孝老模范、爱生模范,学生中有诚实守信模范、留守自强模范、爱校模范等。我回头看了看杨校长,杨校长说: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名人伟人常常会让学生敬而远之,而身边的榜样却是活生生的同事、学友,能让师生真切地看到他们所作所为,真切地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,其示范和感召的力量更大。”这时我见一名女生站在橱窗前久久的凝视着,我便试着问她:“你最佩服哪位校园道德模范呢?”她毫不犹豫地指着她面前的一张图片:“我最佩服赵敏杰,她不仅自己学习刻苦,还经常帮助同学,今年高考还是我们县的理科状元呢!”言语中无不流露出羡慕之意。“我一定要向她学习”,这位女生冲我笑了笑,看见杨校长,“校长好!”点点头,便跑远了。
   我们和杨校长边走边谈。我发现这位四十多岁的校长语言很幽默,而且简洁、到位。如果不是我知道他是学理出身,定会以为是中文专业的呢。来到一棵高大的银杏树下,几个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写生。杨校长指头粗壮如巨人般的银杏树对我们说,这是我们校园标志之一,它是我们学校的同龄人,见证了我们剑中千年历史。这个季节是它最繁华的季节,到了秋天,黄灿灿的银杏树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而到了冬天,它则裸露枝干,虬劲有力,直刺蓝天。我仰望上去,银杏树如一把遮天碧伞,后退十几步,依然未离开它的庇护,看不到树顶。我突然想到了什么,似乎看到了剑中沧桑的历史,繁盛的今天。
   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银杏树,我们跟随杨校长迈上了剑中第二道石级。我边走边数,杨校长笑着说:“这道石级共九十九级,其寓意是学无止境。”随行小唐脱口而出:“真是书山有路‘梯’为径啊”。杨校长接着说:“进剑中的学生首先要学会爬‘梯’,爬梯很艰辛,但要成功,就必须付出汗水,人生也是这样!”我正感悟杨校长富有哲理的语言,只见他很自然的弯下腰,拾起石阶上银杏叶般大小的纸屑,捏在手里。我立即被杨校长这个不经意的行为感动了。这个小小的纸屑,并不会影响校园的整洁。而我也正有一个问题想询问,这七千多人生活、学习的地方,居然能保持这样的洁净,在我看来已经是无比惊奇了。杨校长似乎看出了我的疑问,便给我们介绍了剑阁中学开展“纯净校园”活动的情况。“纯净校园”的活动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,一是保持校园整洁,这是表层,二是纯净师生心灵,这是实质。其中纯净师生心灵最重要,教师要身正为师,学高为范,乐教,学生要远离网吧,远离不良言行,乐学。开展这项活动一年多来,如今校园整洁,过去乱丢乱扔现象不再复现,人人躬身捡拾白色垃圾已成自然,师生和谐向上,积极阳光。杨校长感慨地说到:“我们的教师很敬业,我们的学生很可爱,作为校长,我深知肩上的重任。”我不禁说到:“作为剑中的教师,一定感到很幸福!”杨校长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,他说:“我们就是要让老师有成就感,幸福感!”他接着给我们介绍:“前此年,周边学校特别是绵阳,利用高薪为诱饵,造成剑中校师资大量外流,使学校部分学科教师严重短缺。近几年,我们通过招聘、加强师资培训等方式很快弥补了这一缺漏。两年来,我们学校外送教师培训、学习达两百多人,同时将校内‘老带新’工作由一年调整为三年一个周期。人今年起,毕业班教师都将利用暑假到外地考察学习,后勤每年也将有三分之一的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。”杨校长顿了顿,深有感触地说:“教师是学校的第一教育资源,学生中心和学生主体地位靠教师去实现,只有培养出一流的教师人才,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人才”。
   谈话间,眼前一亮,原来我们来到了学校运动场。只见运动场主席台两侧各竖立着一幅巨大的标语牌。右侧是“实践科学发展观,构建和谐校园”,左侧是“爱校爱父母”。杨校长指着左侧的标语给我们解释到:“这是我们的校训”,言语之中流露出自豪之感,“校训包含着两层含义,一层是‘爱’,一层是‘责任’,有爱,校园和谐,社会和谐;有责任,教师爱岗,学生乐学,”杨校长深情地注视着校训:“我们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绕它展开。”看着杨校长敦实的背影,我感慨万千,“爱校爱父母”这五个简单的汉字,看似朴实,实则是眼前这位校长的远见卓识,是他对现代教育的一种成熟的理解,是一种“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教育,对学生一生负责”的担当精神,更是一种融合“优良学术传统,浓郁文化底蕴、雄厚师资力量”的创新教育机制。它既是剑阁中学的道德文化,也是剑阁中学的育人理念。它是“严谨、求实、团结、奋进”的校风,“严格、热忱、创新、奉献”的教风,更是“勤学、好问、善思、进取”的学风。它不仅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,更融入了现实社会最先进文化的主流。
背对巍峨的卧龙山,杨青锋校长指着一幢崭新的高楼对我们说:“这是我们灾后重建的学生第二食堂,可同时容纳  人的进餐。”他又指着正前方:“那是我们重建的教师健身活动中心,也是广元市内唯一具有品味的教师活动中心,第二食堂和教师活动中心都将在下学期投入使用,还有,我们脚下的运动场,标准化建设也即将开工”,说到这,杨校长脸上洋溢着无比的乐观与信心。我知道:一个美丽的剑中、和谐的剑中、发展的剑中正在他的谈笑中越来越清晰。
   此时,我突然觉得被一种浓郁的氛围包围着,感染着,熏陶着,在这种氛围中,我们来到学校的图书馆。只见一座古朴、庄严的建筑巍然矗立在面前,正门上方“兼山书院”四个大字苍劲有力。我豁然开朗,原来,从我一踏入这所古老而年轻的学校,我就被深厚独有的剑中文化所包围、所感染、所熏陶,只不过是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而已。剑阁中学今天的辉煌,正是杨校长引领的剑中人精心营造良好的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、努力以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凝聚人、培育人、塑造人,不断提升教育品牌内涵魅力的结果。
   走出剑中,我转身凝望着巨型“书门”和层层直上的台阶,我想起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:“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。”剑阁中学的今天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,剑中独有的文化氛围,也必将让这所千年名校变得更年轻、更有活力。剑阁中学,也必将为川北教育竖起一面鲜艳夺目的旗帜。
   编后语:办什么样的教育,怎样办教育是教育者长期思考的问题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今天,剑阁中学办学的思想、育人的理念是否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------文载广元日报2010年7月


阅读3423
分享